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只有堅持到最後,你才會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諾貝爾生醫獎

soruce: pixabay_science
整理・撰文:郭芷麟、梁博任
走在這條生技道路的你,有想過自己要變成怎樣的科學家嗎?或許你天生資質聰穎,也非常會做實驗,所以理所當然會成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但,如果是資質平庸的我們,難道遇到一點挫折或是壓力,就果斷放棄自己想要追尋的目標嗎?

其實,很多傑出的科學家,都跟你我一樣,不是什麼天才。他們都是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以及對於研究的熱忱及堅持,才能得到這樣的殊榮。今天,就來介紹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今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教授畢生致力於研究「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因此在今年因「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相信大家對於細胞自噬作用 autophagy並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細胞處在飢餓狀態下,會將體內胞器加以摧毀,並將其中的零件加以回收利用的過程。透過 autophagy,細胞可以除去老舊或受損的胞器,使整個細胞煥然一新。除了內部胞器外,autophagy 也可針對外來病原體進行攻擊,在免疫系統中扮演了一項重要的角色。
WIKIPEDIA:autophagy

有沒有覺得這樣的敘述非常的熟悉?其實這就是我們小時候在教科書上讀到的基礎原理!很多基礎原理以及我們現在讀到的這些概念,都是歷經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而來的。雖然結論看似簡單,但其實研究就是歷經一連串的困難與挑戰之後,才有機會得到「一個」你所追求的解答。而同樣在追求一個答案的大隅良典教授,也遇到了一連串的困難與挑戰。

其實早在 1950 1960 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細胞會有一些特化的囊泡,帶有一些分解酵素,可以將細胞內的胞器分解、摧毀,回收再利用。這些囊泡也就是我們現今稱之的溶酶體 (lysosome)。而到了 1970 1980 年代,科學家們又發現了所謂的蛋白酶體(proteasome),可以有效的降解單一的蛋白質。
 WIKIPEDIA:autophagy

那大隅良典教授到底做了怎樣的研究,使他得到諾貝爾獎呢?早在1988年他開始經營實驗室之後,他便專注研究酵母菌中負責降解蛋白質的液泡。而酵母菌裡這樣的機制,就跟人類體內的溶酶體很像,因此許多科學家都會使用酵母菌來探討人類的一些生理機制,而大隅教授也想用酵母菌來了解細胞自噬作用的過程。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出現了!!「酵母菌太小了」,小到無法用顯微鏡來觀察他的體內,是否真的存在細胞自噬作用。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大隅教授想來想去,終於被他想到一個好方法:「如果不能直接觀察,那反過來想,如果使酵母菌中的液泡降解酵素消失,是不是就會讓自噬小體在液泡中累積,這樣就可以用顯微鏡觀察了~」

所以他就培養了一群突變的酵母菌,同時利用飢餓引發細胞自噬作用的發生。這樣的想法當然成功了!而最重要的是,他也建立了可以分析找出細胞自噬作用關鍵基因的方法。因為有這樣的分析方式,我們現在才有辦法對於細胞自噬作用進行研究與分析,並且也了解細胞自噬作用的缺乏,會導致人體的一些疾病產生。

「因為沒人想做,所以我就去做!」就是這樣似乎反骨的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使大隅教授得到了2016諾貝爾生醫獎的殊榮。他也期盼大家不要被「有用的研究」所侷限,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努力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堅持的事情是很值得的!

參考資料
3.        泛科學:http://pansci.asia/archives/1066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