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唯有不斷尋求,才有機會找到答案——探索未知的 RNA 區段-RACE


圖片來源 / climber via pixabay, CC licensed
整理・撰文:李俊廷
在顯赫的山壁、巖然的未踏之地上,攀岩者抱持著敬畏的心,以看似樸實卻不失細膩的動作將一個個勾環釘入岩壁。這種逐步探尋未知地帶的模式,在分子生物技術中也見得到。

今天要來跟各位介紹的技術是快速擴增 cDNA 末端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如果說在字面上RT-PCR vs. Real-time PCR 還在傻傻分不清楚的話,那 RT-PCR RACE 就是在用途上,容易讓人混淆吧!


雖然 RACE RT-PCR 的變奏版,在原理跟步驟上和 RT-PCR 有很多相似,但 RACE 卻能解決很多特別的問題。例如,分析兩端序列未知的 RNA、界定啟動子 (promoter) 下游、調查部分胺基酸序列已知的基因等

快速擴增 cDNA 末端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不要被這長長的名稱嚇到了!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可以用來幫助你尋找 RNA 末端未知序列的技術。一般來說,我們會依照分析的端點而將 RACE 分成 3’ RACE 5’ RACE 兩種。下面以幾個簡單的例子分別說明:

3’ RACE 5’ RACE 的流程:

3’ RACE


圖二. 3’ RACE 分析真核生物 mRNA

以分析某個真核生物特定基因的 mRNA 3’ 端為例,首先會藉由 poly-T 引子將具有 poly-A tail mRNA 做為模板,反轉錄成第一股 cDNA (first-strand cDNA)poly-T 引子在設計上 3’ 端有時會多帶一個 V (V = A or C or G),藉此增加黏合在 poly-A 與基因交界處的機率,以免 poly-T 引子黏合在離基因太遠的 poly-A 區段上。

隨後利用目標基因的 Gene-Specific Primer (GSP),並以first-strand cDNA 為模板,合成第二股 cDNA (second-strand cDNA)。取得含 3’ 端未知序列的 cDNA 後,我們可以利用 poly-T 引子與 GSP 擴增產物,定序先前未知的 mRNA 3’ 端。說到這,不知大家會不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目標 RNA 沒有 poly-A tail該怎麼辦呢?像是例如非編碼 RNA (non-coding RNA, ncRNA) 或原核生物的mRNA……等。

這時就可以利用 poly-A polymerase 將目標 RNA 3’ 端加上 poly-A,用來仿照真核生物的 mRNA 3’ 端,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囉!另外,一般的反轉錄酵素在面對太長的 RNA 目標時,往往會後繼無力而無法合成整段 first-strand cDNA。所以如果設計的 GSP 位置距離 RNA 3’端太遠,以 poly-T 引子合成的 first-strand cDNA 可能就無法包含能被 GSP 辨識的區域。

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其中一種解決的策略是:先使用隨機引子 (random primers) 合成多種 first-strand cDNA,這些 first-strand cDNA 當中可能有些是包含部分未知序列且能被 GSP 辨識的。搭配 random primer 配合 GSP 擴增產物並定序取得部分未知序列的資訊後,就能設計更靠近 RNA 3’ 端的 GSP 來分析剩下未知的區域。

------

5’ RACE 


圖三. 5’ RACE 分析原核生物 mRNA 範例圖

這部分,我們以分析某個原核生物特定基因的 mRNA 5’ 端為例。

首先用 GSP 合成 first-strand cDNA 後,通常會以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 在 first-strand cDNA 3’ 端加上一段能夠被引子辨識的標靶序列 (adapter)

所謂的TdT 是一種不需要模板就能合成 DNA 的聚合酶,因此可以直接在 first-strand cDNA 3’ 端加上一段序列,這段序列可以依照我們給予的 dNTP 原料來決定,例如如果給予 poly-C。之後就能以 poly-G 引子來合成 second-strand cDNA

poly-G 引子在設計上 3’ 端有時會帶一個 H (H = A or T or C),藉此增加黏合在 poly-C 與基因交界處的機率。取得含完整 5’ 端的雙股 cDNA 產物後,以 poly-G 引子與 GSP 擴增目標產物,就可以將未知的 5’ 端序列定序出來了!

如果 GSP 的位置距離 RNA 5’ 端太遠而無法合成含完整 5’ 端的 first-strand cDNA,也能繼續以互補 adapter 的引子先合成 second-strand cDNA,再用 GSP 配合能互補 adapter 的引子擴增含部分未知序列的產物,定序取得更多資訊後就能設計更接近 5’ 端的 GSP

------

RACE 在實作上也有相當多的花招,當我們覺得 RACE 的產物不夠專一時,可以藉由巢式聚合酶鏈鎖反應 (Nested PCR) 的概念,將原先使用的 GSP 替換成另一種新的 GSP 並進行第二次擴增 (詳見房屋仲介”有巢氏”,PCR也有巢式!”)。或是當我們覺得用 TdT 製造 adaper 的步驟太繁瑣時,亦可選用能在產物 3’ 端額外添加 adapter 的反轉錄酵素產品。

在應用面上,RACE 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能夠藉由 5’ RACE 來分析啟動子外 promoter),也能以某個蛋白的特徵序列設計退化性引子 (degenerate primer) 1作為 GSP,再藉由 RACE 將某個系列的蛋白從 RNA pool 釣出來。

另外,實驗設計上,RACE 產物的取向較 RT-PCR 集中,因此能夠建立較小的 cDNA 文庫 (cDNA library),利於我們進一步的篩選。而當目標 RNA 過大而無法以 RT-PCR 分析全長時,我們也能以 RACE 逐步分段地對整條目標 RNA 進行分析。見圖四:

圖四. RACE Long-RNA 逐步進行定序。

雖然目前具有高通量的次世代定序分析,奪去了 RACE 的部分風采,但秉持著能夠穩健、輕巧分析的優勢,RACE 至今仍被許多實驗室應用。經過小編今天的介紹之後,大家對於 RACE 有沒有比較熟悉了呢?

名詞解釋:
退化性引子 (degenerate primer):用已知的胺基酸序列逆推可能的核酸序列,再以此資訊設計出對應的引子群。例如:TENGIGA 胺基酸序列可對應到的 DNA 序列為 ACN GAR AAY GGN AUH GGN GCN

T (ACU, ACC, ACA, ACG)
E (GAA, GAG)
N (AAU, AAC)
G (GGU, GGC, GGA, GGG)
I (AUU, AUC, AUA)
G (GGU, GGC, GGA, GGG)
A (GCU, GCC, GCA, GCG)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pid_amplification_of_cDNA_ends
  2. Michael J. McPherson, Simon Geir Møller (2006). PCR (Second Edition) pp 47-50. In US: 270 Madison Avenue New York, N Y 10016, In UK: 4 Park Square, Milton Pa. Taylor & Francis Group.
  3. http://download.bioon.com.cn/view/upload/201201/18181845_7261.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